© Harrison Huang
updated: 10/12/18
【季札觀樂】使工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孔子詩論】頌,平德也。多言後,其樂安而遲,其歌紳而易,其思深而遠,至矣。(簡三)
孔子曰:有成功者何如。曰:頌是已。(簡五)
【周頌譜】周頌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詩。其作在周公攝政、成王即位之初。頌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無不覆燾,無不持載,此之謂容。於是和樂興焉,頌聲乃作。礼運曰「政也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又曰「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祖廟,所以本仁。山川,所以儐鬼神。五祀,所以本事。」又曰「礼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礼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禮之藏也。」功大如此,可不美報乎。故人君必絜其牛羊,馨其黍稷,齊明而薦之,歌之舞之,所以顯神明,昭至德也。
清廟,祀文王也。
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清廟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宮也,謂祭文王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詩也。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成洛邑,居攝五年時。
○廟,杜預云:肅然清淨之稱也。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
*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無韻)
於,歎辭也。穆,美。肅,敬。雝,和。相,助也。箋云:顯,光也,見也。於乎美哉,周公之祭清廟也。其禮儀敬且和,又諸侯有光明著見之德者來助祭。
執文德之人也。箋云:對,配。越,於也。濟濟之眾士,皆執行文王之德。文王精神已在天矣,猶配順其素如存生存。
駿,長也。顯於天矣,見承於人矣,不見厭於人矣。箋云:駿,大也。諸侯與眾士,於周公祭文王,俱奔走而來,在廟中助祭,是不光明文王之德與。言其光明之也。是不承順文王志意與。言其承順之也。此文王之德,人無厭之。
○射音亦,厭也。與音餘。下同。
【朱子語類】因論詩,曰「孔子取詩只取大意。三百篇,也有會做底,有不會做底。
如君子偕老『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此是顯然譏刺他。到第二章已下,又全然放寬,豈不是亂道。
如載馳詩煞有首尾,委曲詳盡,非大段會底說不得。
又如鶴鳴做得極巧,更含蓄意思,全然不露。
如清廟一倡三歎者,人多理會不得。(禮記・樂記)注下分明說『一人倡之,三人和之。』譬如今人挽歌之類。今人解者又須要胡說亂說。」(祖道)
維天之命,大平告文王也。箋告大平者,居攝五年之末也。文王受命,不卒而崩。今天下大平,故承其意而告之,明六年制禮作樂。<
○維,韓詩云:維,念也。大音泰。
詩中未見告太平之意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無韻)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sjiu
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tuk 幽覺通韻
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無極,而美周之禮也。箋云:命猶道也。天之道於乎美哉!動而不止,行而不已。
純,大。假,嘉。溢,慎。收,聚也。箋云:純亦不已也。溢,盈溢之言也。於乎不光明與,文王之施德教之無倦已,美其與天同功也。以嘉美之道,饒衍與我,我其聚斂之,以制法度,以大順我文王之意,謂為周禮六官之職也。書曰: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成王能厚行之也。箋云:曾,猶重也。自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是言曾孫,欲使後王皆厚行之,非維今也。
論曰維天之命者謂天命文王爾鄭以命為道謂天道動而不止行而不已者以詩下文考之非詩人之本義也序言以太平告文王者謂成王繼紹文武之業於時天下治安乃歸其美於祖考作為歌頌因其祭祀而歌之其於祭文王也乃述文王有盛德以受天命之事爾蓋頌作於成王之時而已其年數早晚不可知亦不必知而鄭謂告太平在周公居攝五年之末者既無所據出於臆說因謂既告之後遂制禮作樂又解駿惠我文王謂為周禮六官之職者皆詩文所無以惑後人者不可不正也
本義曰成王謂天命文王以興周文王中道而崩天命不已王其後世乃大顯文王之德假以及我我其承之以大順文王之德不敢違又戒其子孫益篤承之也假之為言如不以禮假人之假溢及也如水溢而旁及也成王謙言天本命文王興周而文王不卒遂假以及我爾不言武王主於祭文王也
【朱子語類】「假以溢我。」當從左氏,作「何以恤我」。「何」、「遐」通轉而為「假」也。(方子)
維清,奏象舞也。箋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詩中未見奏象舞之意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tyen
肇禋。ien 真
迄用有成。維周之禎。zjieng, tieng 耕
典,法也。箋云:緝熙,光明也。天下之所以無敗亂之政而清明者,乃文王有征伐之法故也。文王受命,七年五伐也。
肇,始。禋,祀也。箋云: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周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迄,至。禎,祥也。箋云: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謂伐紂克勝也。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
烈文,成王即政,諸侯助祭也。箋新王即政,必以朝享之禮祭於祖考告,嗣位也。
詩中未見即政之意
*烈文辟公。錫茲祉福。kong, …
*惠我無疆。子孫保之。kiang, …
烈,光也。文王錫之。箋云:惠,愛也。光文百辟卿士及天下諸侯者,天錫之以此祉福也,又長愛之無有期竟,子孫得傳世,安而居之。謂文王、武王以純德受命定天位。
*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peong, …
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kong, huang 東陽合韻
封,大也。靡,累也。崇,立也。戎,大。皇,美也。箋云:崇,厚也。皇,君也。無大累於女國,謂諸侯治國無罪惡也。王其厚之,增其爵土也。念此大功,勤事不廢,謂卿大夫能守其職,得繼世在位以其次。序其君之者,謂有大功,王則出而封之。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njien, xiuən
*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hyeng 真文耕合韻 (德,左傳作順)
*於乎前王不忘。(無韻)
競,彊。訓,道也。前王,武王也。箋云:無疆乎維得賢人也,得賢人則國家彊矣,故天下諸侯順其所為也。不勤明其德乎,勤明之也,故卿大夫法其所為也。於乎先王,文王、武王,其於此道,人稱頌之不忘。 ○道音導。
論曰詩云錫茲祉福毛以為文王錫之鄭以為天錫之據序言成王新即政諸侯來助祭於廟則福祉當為文武所錫宜從毛義為是無封靡于爾邦是詩人述成王告在廟諸侯之語云無封不在于爾邦而毛鄭以為無大累於爾邦者非也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鄭於抑箋與此意同亦非詩人之本義也詩人述成王即位之初與群臣謀政事於廟中則訪落是也王之見于廟也諸侯來助祭已事而去以禮遣之則臣工是也其序皆言詩人所述之事至於烈文之序但云諸侯助祭而不言詩人所述之事其言略而不備者以詩文甚明而易見故序不復云也今考詩意乃是詩人述成王初見於廟諸侯來助祭既祭而君臣受福自相勑戒之辭也
本義曰成王祭於廟乃呼助祭之諸侯曰烈文辟公文武錫此祉福矣惠我君臣以無疆之休子孫其永保之無封靡于爾邦者猶言無封不在于爾邦謂有封必于爾邦也言我周之爵命封建于爾邦是先王所以尊崇諸侯諸侯宜念此大功世繼其序而增大之故曰維王其崇之又曰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此君勑其臣之辭也莫彊於人乃以其一身所修而為四方之訓者王也其可不顯明其德而使百辟為法乎嗚呼前世之王皆不忘勉彊於此此臣戒其君之辭也
天作,祀先王先公也。箋先王,謂大王已下。先公,諸盩至不窋。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xuang
彼作矣。文王康之。khang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heang 真文耕合韻
子孫保之。(無韻)
作,生。荒,大也。天生萬物於高山,大王行道,能大天之所作也。箋云:高山,謂岐山也。書曰「道岍及岐,至於荊山。」天生此高山,使興雲雨,以利萬物。大王自豳遷焉,則能尊大之,廣其德澤。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
夷,易也。箋云:彼,彼萬民也。徂,往。行,道也。彼萬民居岐邦者,皆築作宮室,以為常居,文王則能安之。後之往者,又以岐邦之君有佼易之道故也。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以此訂大王、文王之道,卓爾與天地合其德。
○訂,說文云:評議也。譜云:參訂時驗,謂平比之也。字詁云:訂,平也。
論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考詩本義但謂天有此高山大王依以為國爾荒奄也謂奄有之爾鄭謂高山為岐山者是也又云天生此高山使興雲雨者衍語也何山不興雲雨乎毛又謂天生萬物於高山大王行道能安天之所作者益非也且物生於平地多而高山少豈獨能安山生之物乎彼作矣文王康之者作起也彼大王也謂天起高山大王奄有之大王起於此而文王安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者徂往也謂大王自豳往遷岐夷其險阻而行言艱難也故其下言戒子孫保之也鄭謂彼作矣為作宫室又云岐邦之君有佼易之道者皆非也
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此詩詳考經文而以國語證之其為康王以後祀成王之詩無疑而毛鄭舊說定以頌為成王之時周公所作故凡頌中有成王及成康字者例皆曲為之說以附己意其迂滯僻澀不成文理甚不難見而古今諸儒無有覺其謬者獨歐陽公著時世論以斥之其辨明矣然讀者狃於舊聞亦未遽肯深信也小序又以此詩篇首有昊天二字遂定以為郊祀天地之詩諸儒往往亦襲其誤殊不知其首言天命者止於一句次言文武受之者亦止一句至於成王以下然後詳說不敢康寧緝熙安靜之意乃至五句而後已則其不為祀天地而為祀成王無可疑者又況古昔聖王制為祭祀之禮必以象故祀天於南祭地於北而其壇壝樂舞器幣之屬亦各不同若曰合祭天地於圜丘則古者未嘗有此瀆亂厖雜之禮若曰一詩而兩用如所謂冬薦魚春獻鮪者則此詩專言天而不及地若於澤中方丘奏之則於義何所取乎序說之云反覆推之皆有不通其謬無可疑者故今特上據國語旁采歐陽以定其說庶幾有以不失此詩之本指耳或曰國語所謂始於德讓中於信寬終於固龢故曰成者其語成字不為王誦之諡而韋昭之注大略亦如毛鄭之說矣此又何耶曰叔向蓋言成王之所以為成以是三者正猶子思所謂文王之所以為文班固所謂尊號曰昭不亦宜乎者耳韋昭何以知其必謂文武以是成其王道而不為王誦之諡音和乎蓋其為說本出毛鄭而不悟其非者今欲一滌千古之謬而不免於以誤而證誤則亦將何時而已耶或者又曰蘇氏最為不信小序而於此詩無異詞且又以為周公制作所定後王不容復有改易成王非創業之主不應得以基命稱之此又何耶曰蘇氏之不信小序固未嘗見其不可信之實也愚於漢廣之篇已嘗論之不足援以為据也夫周公制作亦及其當時之事而止耳若乃後王之廟所奏之樂自當隨時附益若商之玄鳥作於武丁孫子之世漢之廟樂亦隨時而更定焉豈有周之後王乃獨不得襃顯其先王之功德而必以改周公為嫌耶基者非必造之於始亦承之於下之謂也如曰邦家之基豈必謂太王王季之臣乎以是為說亦不得而通矣況其所以為此實未能忘北郊集議之餘忿今固不得而取也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無韻)
二后,文、武也。基,始。命,信。宥,寬。密,寧也。箋云:昊天,天大號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業,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順天命,不敢解倦,行寬仁安靜之政以定天下。寬仁所以止苛刻也,安靜所以息暴亂也。
○成王,王如字,徐於況反。其音基,本亦作基。宥音又。王 功,於況反。解音懈,下同。苛音河。刻音克。
緝,明。熙,廣。單,厚。肆,固。靖,和也。箋云:廣當為光,固當為故,字之誤也。於美乎,此成王之德也,既光明矣,又能厚其心矣,為之不解倦,故於其功終能和安之。謂夙夜自勤,至於天下太平。
【朱子語類】昊天有成命詩「成王不敢康。」詩傳皆斷以為成王詩。某問「下武言『成王之孚』,如何。」曰「這箇且只得做武王說。」(炎)
我將,祀文王於明堂也。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ngiuə, hiuə 之
將,大。享,獻也。箋云:將,猶奉也。我奉養我享祭之羊牛,皆充盛肥腯,有天氣之力助。言神饗其德而右助之。 ○右音又,注及下同,本亦作佑。肥腯,徒忽反,說文云:羊曰肥,豕曰腯。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piuang
伊嘏文王。既右饗之。xiang 陽
儀,善。刑,法。典,常。靖,謀也。箋云:靖,治也。受福曰嘏。我儀則式象法行文王之常道,以日施政於天下,維受福於文王,文王既右而饗之。言受而福之。 ○嘏,古雅反,毛:大也。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無韻)
箋云:于,於。時,是也。早夜敬天,於是得安文王之道。
【朱子語類】問「我將乃祀文王於明堂之樂章。詩傳以謂『物成形於帝,人成形於父,故季秋祀帝於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時也。此乃周公以義起之,非古禮也』。不知周公以後,將以文王配耶。以時王之父配耶。」曰「諸儒正持此二議,至今不決,看來只得以文王配。且周公所制之禮,不知在武王之時,在成王之時。若在成王,則文王乃其祖也,亦自可見。」又問「繼周者如何。」曰「只得以有功德之祖配之。」(僩)
時邁,巡守告祭柴望也。箋巡守告祭者,天子巡行邦國,至於方岳之下而封禪也。書曰「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徧於群神。」 ○巡音旬。守,手又反,本或作「狩」,注同。柴,士佳反,《說文》、《字林》作「祡」。行,下孟反,下「出行」同。禪,市戰反。徧音遍。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無韻)
邁,行。
*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
*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后。(無韻)
震,動。疊,懼。懷,來。柔,安。喬,高也。高岳,岱宗也。箋云:薄,猶甫也。甫,始也。允,信也。武王既定天下,時出行其邦國,謂巡守也。天其子愛之,右助次序其事,謂多生賢知,使為之臣也。其兵所征伐,甫動之以威,則莫不動懼而服者。言其威武,又見畏也。王行巡守,其至方嶽之下,來安群神,望於山川,皆以尊卑祭之。信哉,武王之宜為君,美之也。 ○右音又,注同,助也。柔如字,本亦作濡,兩通,俱訓安也。喬音橋。知音智。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載戢干戈。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時夏。
允王保之。(無韻)
明矣,知未然也。昭然,不疑也。箋云:昭,見也。王巡守,而明見天之子有周家也。以其有俊乂,用次第處位。言此者,著天其子愛之,右序之效也。
戢,聚。櫜,韜也。箋云:載之言則也。王巡守而天下鹹服,兵不復用,此又著震疊之效也。
夏,大也。箋云:懿,美。肆,陳也。我武王求有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陳其功,於是夏而歌之。樂歌大者稱夏。
箋云:允,信也。信哉,武王之德,能長保此時夏之美。
論曰據詩但言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爾鄭謂多生賢知使為之臣者詩既無文鄭何從而得此說由鄭以天其子之既為子周矣嫌其下文又云實右序有周義無所屬故贅以多生賢臣之語爾載戢干戈載櫜弓矢鄭謂王巡守而天下咸服不復用兵考武王之事蓋天下已定遂收藏兵器而後巡守爾不得云王巡守而天下服也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鄭謂我武王求有懿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陳其功而歌之如鄭之說是武王陳臣下之功而歌頌之其下文云允王保之者是誰呼武王而戒使長保也鄭於此頌其失尤多矣
本義曰時邁者是武王滅紂已定天下以時巡守而其臣作詩頌美其事以為告祭柴望之樂歌也其曰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者言武王巡守所至之邦天當子愛之以其能右助我有周也薄言震之莫不震疊者言武王巡守諸國聊警動之而諸侯皆警懼而修職也莫不者非一之辭也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后者言武王又來安和其山川百神信矣我王眞天下之君也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者言顯昭有周之命以序諸侯之在位者謂時邁所至之邦考其功過而黜陟之皆天子巡守所行之事也作頌者既已述巡守之事乃於卒章頌周之功德以告神因以戒王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者言王以武除暴亂成功而兵不用也又曰我求懿德肆于時夏者我者作頌之臣自我也言我求周之美德陳于是夏而歌之遂戒王曰信矣王宜保守之
執競,祀武王也。執,持也。韓詩云:執,服也。
此詩并及成康則序說誤矣其說已具於昊天有成命之篇蘇氏以周之奄有四方不自成康之時因從小序之說此亦以辭害意之失皇矣之詩於王季章中蓋已有此語矣又豈可以其大蚤而别為之說耶詩人之言或先或後要不失為周有天下之意耳
執競武王。hiuang
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khang, huang 陽
無競,競也。烈,業也。不顯乎其成大功而安之也。顯,光也。皇,美也。箋云:競,強也。能持彊道者,維有武王耳。不強乎其克商之功業,言其強也。不顯乎其成安祖考之道。言其又顯也。天以是故美之。予之福祿。 ○大功」,本或作天功。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khang, piuang, myang 陽
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奄,同也。斤斤,明察也。箋云:四方,謂天下也。武王用成安祖考之道,故受命伐紂,定天下,為周明察之君斤斤如也。
*鐘鼓喤喤。磬筦將將。降福穰穰。hoang, tsiang, njiang 陽
*降福簡簡。威儀反反。kean, piuan
既醉既飽。福祿來反。piuan 元
喤喤,和也。將將,集也。穰穰,眾也。簡簡,大也。反反,難也。反,複也。箋云:反反,順習之貌。武王既定天下,祭祖考之廟,奏樂而八音克諧,神與之福又眾大,謂如嘏辭也。群臣醉飽,禮無違者,以重得福祿也。 筦音管,本亦作管,同。將,七羊反。注同。說文作蹡蹡,行貌。
思文,后稷配天也。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tziək
職, thyen 真
*立我烝民。莫匪爾極。mien
真, giək 職
*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無韻)
極,中也。箋云:克,能也。立,當作「粒」。烝,眾也。周公思先祖有文德者,后稷之功能配天。昔堯遭洪水,黎民阻饑,后稷播殖百穀,烝民乃粒,萬邦作乂,天下之人無不於女時得其中者。言反其性。
○阻,難也。馬融注尚書,作祖,云:始也。
牟,麥。率,用也。箋云:貽,遺。率,循。育,養也。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於舟,出涘以燎。後五日,火流為烏,五至,以穀俱來。此謂遺我來牟,天命以是循存后稷養天下之功,而廣大其子孫之國,無此封竟於女今之經界,乃大有天下也。用是故,陳其久常之功,於是夏而歌之。夏之屬有九。《書》說烏以穀俱來,云穀紀后稷之德。
○貽音夷,字又作詒,同。牟並如字,字書作麰,音同。牟字或作𪍓。孟子云:𪍓,大麥也。廣雅云:麳,小麥。麰,大麥也。疆,居良反,竟也。介音界,大也。後放此。遺,唯季反。下同。涘音仕。竟音境,本或作境。
論曰思文曰貽我來牟臣工又曰於皇來牟毛但以牟為麥而鄭於思文謂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王舟出涘以燎後五日火流為烏五至以穀俱來此出於今文尚書僞泰誓之文也故於臣工又云赤烏以牟麥俱來甚矣漢儒之好怪也生民曰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毛謂詩言誕降者天降也鄭遂云天應堯之顯后稷為之下此四穀之嘉種蓋毛鄭於生民已為天降四穀之說至於思文臣工又為此說不獨鄭氏之失毛意似亦同也書稱后稷播時百穀者蓋其為舜敎民耕殖以足食爾如後世有勸農之官也非謂堯舜已前地無百穀而民不粒食待天降種與后稷而後有也然則百穀草木其有固已久矣安知四穀之種為后稷而降也使天有顯然之迹特為后稷降此四穀其降在於何地自周秦戰國之際去聖遠而異端起奇書怪說不可勝道而未甞有天為后稷降種之說詩又無明文但云誕降則毛鄭何據而云天為后稷降種也可謂無稽之言矣是以先儒雖主毛鄭之學者亦覺其非但云詩人美大其事推天以為言爾然則毛鄭於后稷喜為怪說前後不一也自秦焚書之後漢初伏生口傳尚書先出而泰誓三篇得於河内女子其書有白魚赤烏之事其後魯恭王壞孔子宅得真尚書自有泰誓三篇初無怪異之說由是河内女子泰誓世知非真棄而不用先儒謂之偽泰誓然則白魚赤烏之事甚為繆妄明智之士不待論而可知然毛鄭之說既存汩亂經義則中人以下不能無惑不可以不正也牟者百穀中一榖爾自漢以前已有此名故孟子亦言麰麥然言麰又言麥則明非一物蓋麥類也而後之學者以麥不當有二名因以麰為大麥然謂麰為麥之類或為大麥理尚可通若謂來牟為麥則非爾且毛鄭所據偽泰誓但云以穀俱至則在百穀之中不知為何穀是毛鄭妄信偽書不可知之穀臆度以為麥而苟欲遷就來牟之說爾古今諸儒謂來牟為麥者更無他書所見直用此一頌毛鄭之說爾是以來牟為麥始出毛鄭而二家所據乃臆度偽泰誓不可知之言爾其可信哉爾雅釋草載詩所有諸穀之名黍稷稻粱之類甚多而獨無麥謂之來牟是毛公之前說詩者不以來牟為麥可知矣然來牟既不為麥而於爾雅亦無他解詁旁考六經牟無義訓多是人名地名爾然則闕其不知可也來牟之義既未詳則二篇之義亦當闕其所未詳
臣工,諸侯助祭遣於廟也。
序誤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kong, kong 東
王釐爾成。來咨來茹。(無韻)
嗟嗟,敕之也。工,官也。公,君也。箋云:臣,謂諸侯也。釐,理。諮,謀。茹,度也。諸侯來朝天子,有不純臣之義,於其將歸,故於廟中正君臣之禮,敕其諸官卿大夫云:敬女在君之事,王乃平理女之成功。女有事,當來謀之、來度之於王之朝,無自專。
*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
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無韻)
田二歲曰新,三歲曰畬。箋云:保介,車右也。《月令》「孟春,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禦間」。莫,晚也。周之季春,於夏為孟春。諸侯朝周之春,故晚春遣之。敕其車右以時事,女歸,當何求於民。將如新田、畬田何急。其教農趨時也。介,甲也。車右,勇力之士,被甲執兵也。
○莫音暮,本或作暮。注同。畬音餘。耒,力對反。耜音似。被,皮寄反。
康,樂也。箋云:將,大。迄,至也。於美乎,赤烏以牟麥俱來,故我周家大受其光明。謂為珍瑞,天下所休慶也。此瑞乃明見於天,至今用之,有樂歲,五穀豐熟。
庤,具。錢,銚。鎛,鎒。銍,獲也。箋云:奄,久。觀,多也。教我庶民,具女田器,終久必多銍艾,勸之也。
○觀,古玩反,又如字。注同。銚,七遙反,何士堯反,沈音遙。世本云:垂作銚。鎒,乃豆反,或作耨。呂氏春秋云: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以間稼也。高誘注云:耨,所以芸田也;六寸所以入苗間也。字詁云:長六寸,柄長一尺。鎒,古字也,今作耨,同。獲,戶郭反,本或作鑊,音同。釋名云:銍,獲鐵也。說文云:銍,獲禾短鐮也。此則銍器可以獲禾,故云:銍,獲也。小爾雅云:截穎謂之銍。截穎即獲也。
(見思文條)
噫嘻,春夏祈穀于上帝也。箋祈,猶禱也,求也。月令:孟春祈穀于上帝,夏則龍見而雩。是與。
○與音餘。
序誤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
率時農夫。播厥百穀。
*駿發爾私。終三十里。
亦服爾耕。十千維耦。(無韻)
意,歎也。嘻,和也。成王,成是王事也。箋云:噫嘻,有所多大之聲也。假,至也。播,猶種也。噫嘻乎能成周王之功,其德已著至矣。謂光被四表,格於上下也。又能率是主田之吏農夫,使民耕田而種百穀也。
○成王如字,又於況反。注同。假,鄭、王並音格,沈云:毛如字。
私,民田也。言上欲富其民而讓於下,欲民之大發其私田耳。終三十裡,言各極其望也。箋云:駿,疾也。發,伐也。亦,大服事也。使民疾耕,發其私田,竟三十裡者,一部一吏主之,於是民大事耕其私田,萬耦同時舉也。周禮曰「凡治野田,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氵會,氵會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計此萬夫之地,方三十三裡少半裡也。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川之間萬夫,故有萬耦。耕言三十裡者,舉其成數。
○駿,毛:大也。鄭云:疾也。
振鷺。二王之後來助祭也。箋云二王夏殷也其後杞也宋也
振鷺于飛。于彼西雝。iong
我客戾止。亦有斯容。jiong 東
興也振振群飛貌鷺白鳥也雝澤也客二王之後箋云白鳥集于西雝之澤言所集得其處也興者喩杞宋之君有潔白之德來助祭於周之廟得禮之宜也其至止亦有此容言威儀之善如鷺然
*在彼無惡。在此無斁。ak,
jyak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jyak, jia 鐸魚通韻
箋云在彼謂居其國無怨惡之者在此謂其來朝人皆愛敬之無厭之者永長也譽聲美也
豐年。秋冬報也。箋云報者謂嘗也烝也
序誤
豐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廩。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禮。降福孔皆。
豐大稌稻也廩所以藏齍盛之穗也數萬至萬曰億數億至億曰秭箋云豐年大有年也亦大也萬億及秭以言榖數多
皆徧也箋云烝進畀予也
有瞽,始作樂而合乎祖也。箋王者治定制禮,功成作樂。合者,大合諸樂而奏之。 ○瞽音古,無目眹曰瞽。眹音直謹反。本或作鼓。「合乎祖也」,本或作「合乎大祖」。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設業設虡。崇牙樹羽。
應田縣鼓。鞉磬柷圉。
瞽,樂官也。業,大板也,所以飾栒為縣也。捷業如鋸齒,或曰畫之。植者為虡,衡者為栒。崇牙上飾卷然,可以縣也。樹羽,置羽也。應,小鞞也。田,大鼓也。縣鼓,周鼓也。鞉,鞉鼓也。柷,木椌也。圉,楬也。箋云:瞽。矇。以為樂官者,目無所見,於音聲審也。《周禮》「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六十人」。有視了者相之。又設縣鼓。田當作「朄」。朄,小鼓,在大鼓旁,應鞞之屬也,聲轉字誤,變而作田。 ○虡音巨。應,應對之應。注同。田,毛如字,鄭作朄,音胤。縣音玄。注皆同。鞉,字亦作「鞀」,音桃。柷,尺叔反。圉,魚呂反。栒,荀允反。鋸音據。植,時力反,又直吏反。衡,華盲反。卷音權,又起圓反。鞞,步兮反。椌,苦江反。楬,苦瞎反。矇音蒙,有目眹而無見也。瞭音了。視瞭,有目人也。相,息亮反。
既備乃奏。簫管備舉。
*喤喤厥聲。肅雝和鳴。先祖是聽。
箋云:既備者,懸也,朄也,皆畢已也。乃奏,謂樂作也。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管如篴,並而吹之。 ○喤,華盲反,又音橫,又音皇。編,薄殄反,又必綿反,《史記》音甫連反,《字林》、《聲類》、《韻集》並布千反。餳,夕清反,蜜也。又音唐。《方言》云:「張惶也。」即乾糖也,音唐。篴字又作笛,同徒曆反。並,步頂反。
我客戾止。永觀厥成。
箋云:我客,二王之後也。長多其成功,謂深感於和樂,遂入善道,終無愆過。 ○觀,古衍反,又如字,注同,多也。樂如字,或音洛。愆,去連反。
潛。季冬薦魚。春獻鮪也。箋云冬魚之性定春鮪新來薦獻之者謂於宗廟也
猗與漆沮。潛有多魚。
有鱣有鮪。鰷鱨鰋鯉。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漆沮岐周之二水也濳糝也箋云猗與歎美之言也鱣大鯉也鮪鮥也鰷白鰷也鰋鮎也
箋云介助景大也
雝,禘大祖也。禘,大祭也。大於四時,而小於祫。大祖,謂文王。
祭法周人禘嚳又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及太祖之廟而七周之太祖即后稷也禘嚳於后稷之廟而以后稷配之所謂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者也祭法又曰周祖文王而春秋家說三年喪畢致新死者之主于廟亦謂之吉禘是祖一號而二廟禘一名而二祭也今此序云禘太祖則宜為禘嚳於后稷之廟矣而其詩之詞無及於嚳稷者若以為吉禘于文王則與序已不協而詩文亦無此意恐序之誤也此詩但為武王祭文王而徹俎之詩而後通用於他廟耳
*有來雝雝。至止肅肅。ʔ(r)jong, sjiwk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kong, m(r)jiwk
於薦廣牡,相予肆祀。m(r)juʔ, zjɨk(ʔ)
相,助。廣,大也。箋云:雍雍,和也。肅肅,敬也。有是來時雍雍然,既至止而肅肅然者,乃助王禘祭百辟與諸侯也。天子是時則穆穆然。於進大牡之牲,百辟與諸侯又助我陳祭祀之饌,言得天下之歡心。 ○相,息亮反。注同。辟音璧,君也。注同。於,鄭如字,王音烏。
假哉皇考。綏予孝子。khuʔ, tsjɨʔ
宣哲維人。文武維后。njin, g(r)oʔ
假,嘉也。箋云:宣,徧也。嘉哉群考,斥文王也。文王之德,乃安我孝子,謂受命定其基業也。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為之君故。 ○假音暇,徐古雅反。哲音哲,本亦作「哲」,同。徧音遍。下同。知音智。
燕及皇天。克昌厥後。hlin, ɦ(r)oʔ
綏我眉壽。介以繁祉。djuʔ, thrjɨʔ
燕,安也。箋云:繁,多也。文王之德,安及皇天,謂降瑞應,無變異也。又能昌大其子孫,安助之以考壽與多福祿。 ○克昌如字,或云文王名。此禘於文王之詩也,周人以諱事神,不應犯諱,當音處亮反。應,應對之應。。
既右烈考。亦右文母。khuʔ, m(r)o/ɨʔ
烈考,武王也。文母,大姒也。箋云:烈,光也。子孫所以得考壽與多福者,乃以見右助於光明之考與文德之母,歸美焉。 ○右音祐,下同。助也。大姒音泰,下同。姒,文王妃。
載見。諸侯始見乎武王廟也。
序以載訓始故云始見恐未必然也
載見辟王。曰求厥章。
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鞗革有鶬。休有烈光。
載始也龍旂陽陽言有文章也和在軾前鈴在旂上鞗革有鶬言有法度也箋云諸侯始見君王謂見成王也曰求其章考求車服禮儀之文章制度也交龍為旂鞗革轡首也鶬金飾貌休者休然盛壯
率見昭考。以孝以享。
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傳昭考武王也享獻也箋云言我皇君也諸侯既以朝禮見於成王至祭時伯又率之見於武王廟使助祭也以致孝子之事以獻祭祀之禮以助壽考之福長我安行此道思成王之多福烈文辟公綏以多福俾緝熙于純嘏箋云俾使純大也祭有十倫之義成王乃光文百辟與諸侯安之以多福使光明於大嘏之意天子受福曰大嘏辭有福祚之言
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
烈文辟公。綏以多福。俾緝熙于純嘏。
有客。微子來見祖廟也。箋云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代殷後既受命來朝而見也
*有客有客。亦白其馬。
有萋有且。敦琢其旅。
殷尚白也亦亦周也萋且敬愼貌箋云有客有客重言之者異之也亦亦武庚也武庚為二王後乘殷之馬乃叛而誅不肖之甚也今微子代之亦乘殷之馬獨賢而見尊異故言亦駮而美之其來威儀萋萋且且盡心力於其事又選擇眾臣卿大夫之賢者與之朝王言敦琢者以賢美之故玉言之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縶。以縶其馬。
一宿曰宿再宿曰信欲縶其馬而留之箋云縶絆也周之君臣皆愛微子其所館宿可以去矣而言絆其馬意各殷勤
薄言追之。左右綏之。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箋云追送也於微子去王始言餞送之左右之臣又欲從而安樂之厚之無已既有淫威降福孔夷傳淫大威則夷易也箋云既有大則謂用殷正朔行其禮樂如天子也神與之福又甚易也言動作而有度
【一義解】有客微子來見祖廟也其詩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毛以為亦周鄭以為亦武庚者其說皆非也毛鄭之意謂亦者又也有因之辭也以謂彼既為是此又為是者為亦也其謂亦周亦武庚者謂周人與武庚乘白馬而微子亦乘白馬也今考詩之文不然詩言亦者多矣若抑曰哲人之愚亦維斯戾者似因上文先述庶人之愚然庶人之愚自云亦職維疾則又無所因以此知其不然也卷阿曰鳳凰于飛亦集爰止鄭以為亦眾鳥其義不通已見别論至其下章又云亦傅于天則鄭更無所說菀桞曰有鳥高飛亦傅于天鄭亦無所說蓋其義不通不能為說也至於人亦有言亦孔之哀民亦勞止之類甚多皆非有所因蓋亦者詩人之語助爾然則亦白其馬者直謂有客乘白馬爾況詩無周及武庚之文二家妄自為說所以不同也
武。奏大武也。箋云大武周公作樂所為舞也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
允文文王。克開厥後。
*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無韻)
烈業也箋云皇君也於乎君哉武王也無彊乎其克商之功業言其彊也信有文德哉文王也能開其子孫之基緒
武迹劉殺耆致也箋云遏止耆老也嗣子武王受文王之業舉兵伐殷而勝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殺人者年老乃定女之此功言不汲汲於誅紂須暇五年
閔予小子,嗣王朝於廟也。箋嗣王者,謂成王也。除武王之喪,將始即政,朝於廟也。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閔,病。造,為。疚,病也。箋云:閔,悼傷之言也。造,猶成也。可悼傷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嬛嬛然孤特在憂病之中。 ○嬛,其傾反,崔本作煢。疚,本又作㝌,音救。
*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庭,直也。箋云:茲,此也。陟降,上下也。於乎我君考武王,長世能孝,謂能以孝行為子孫法度,使長見行也。念此君祖文王,上以直道事天,下以直道治民,言無私枉。 ○上,時掌反,又如字。孝行,下孟反。
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序,緒也。箋云:夙,早。敬,慎也。我小子早夜慎行祖考之道,言不敢懈倦也。於乎君王,歎文王、武王也。我繼其緒,思其所行不忘也。
訪落。嗣王謀於廟也。箋云謀者謀政事也
訪予落止。率時昭考。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
將予就之。繼猶判渙。
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
紹庭上下。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訪謀落始時是率循悠遠猶道判分渙散也箋云昭明艾數猶圖也成王始即政自以承聖父之業懼不能遵其道德故於廟中與群臣謀我始即政之事群臣曰當循是明德之考所施行故答之以謙曰於乎遠哉我於是未有數言遠不可及也若扶將我就其曲法而行之繼續其業圖我所失分散者收斂之
箋云多眾也我小子耳未任統理國家眾難成之事必有任賢待年長大之志難成之事謂諸政有業未平者
箋云紹繼也厥家謂群臣也繼文王陟降庭止之道上下群臣之職以次序者美矣我君考武王能以此道尊安其身謂定天下居天子之位
敬之。群臣進戒嗣王也。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tjiə-tjiə,
siə, tzə
*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dzhiə,
tziə 之
顯,見。士,事也。箋云顯,光。監視也群臣見王謀即政之事,故因時戒之曰:敬之哉,敬之哉,天乃光明,去惡與善,其命吉凶不變易也。無謂天高又高在上遠人,而不畏也。天上下其事,謂轉運日月,施其所行,日日瞻視,近在此也。
維予小子。不聰敬止。tziə, tjiə 之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tziang,
myang
*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heang
陽
小子,嗣王也。將,行也。光,廣也。佛,大也。仔肩,克也。箋云緝熙,光明也。佛,輔也。時,是也。仔肩,任也。群臣戒成王以「敬之敬之」,故承之以謙云:我小子耳,不聰達於敬之之意。日就月行,言當習之以積漸也。且欲學於有光明之光明者,謂賢中之賢也。輔佛是任,示道我以顯明之德行。是時自知未能成文、武之功,周公始有居攝之志。
論曰敬之一章毛鄭失其義者三四則所得者幾何也陟降厥士日監在茲毛但易士為事而都無其說鄭遂云天上下其事謂轉運日月施其所行且天之蒼然在上者一氣也運行晝夜照臨萬物者日月之明也其所以降監善惡禍福於人者乃天之至神也而鄭氏遂言天運日月以日月瞻視何其淺也緝熙詩書之常語也而毛鄭常以為光明至於此頌云學有緝熙于光明然則緝熙不為光明可以悟矣而二家對執遂云學有光明于光明謂賢中之賢此豈為通義哉示我顯德行者成王荅群臣見戒之意爾鄭謂成王自知未能成文武之功周公始有居攝之志且周公所以居攝者以武王初崩成王幼未能視事遂代之攝行政事爾蓋自武王崩之初即攝政也豈待嗣君祭廟見群臣自陳不能於詩頌然後始有居攝之意邪況考詩文了無此語鄭氏之旨不惟衍說實惑後人不可以不正也命不易哉當為難易之易毛鄭以為變易之易者非也
本義曰群臣之戒成王曰敬之哉天道甚顯然其命不易無以天高為去人遠凡一士之微其陟降天常監見之況於王者乎其舉止善惡天監不遠也命不易哉云者言王者積功累仁至於受命而王甚艱難也成王乃荅群臣見戒之意為謙㳟之辭曰維予小子不聰明於敬天之道但當以日月勉彊積學而增緝廣大至於其道光明然更頼群臣輔助我所負荷之任而告示我以顯然可修之德行也
【朱子語類】「日就月將」,是日成月長。就,成也;將,大也。(節)
小毖。嗣王求助也。箋云毖慎也天下之事當慎其小小時而不慎後為禍大故成王求忠臣早輔助已為政以救患難
此四篇一時之詩序但各以其意為說不能究其本末也
予其懲。而毖後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
毖愼也荓蜂(广+挈)曵也箋云懲艾也始者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成王信之而疑周公至後三監叛而作亂周公以王命舉兵誅之歷年乃已故今周公歸政成王受之而求賢臣以自輔助也曰我其創艾於往時矣畏愼後復有禍難群臣小人無敢我(广+挈)曵曵謂為譎詐誑欺不可信也汝如是徒自求辛苦毒螫之害耳謂將有刑誅
桃蟲鷦也鳥之始小終大者箋云肇始允信也始者信以彼管蔡之屬雖有流言之罪如鷦鳥之小不登誅之後反叛而作亂猶鷦之翻飛為大鳥也鷦之所為鳥題肩也或曰鴞皆惡聲之鳥
堪任予我也我又集于蓼言辛苦也箋云集會也未任統理我國家眾難成之事謂使周公居攝時也我又會於辛苦遇三監及淮夷之難也
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箋籍田,甸師氏所掌。王載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 ○芟,所銜反,除草也。甸,田見反。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tsrak, hljAk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wjɨn, tjɨnʔ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prak, g-rjaʔ, ljɨʔ
除草曰芟。除木曰柞。畛,埸也。主,家長也。伯,長子也。亞,仲叔也。旅,子弟也。強,強力也。以,用也。箋云:載,始也。隰謂新發田也。畛謂舊田有徑路者。強,有餘力者。周禮曰:以強予任民。以謂閒民,今時傭賃也。春秋之義,能東西之曰以。成王之時,萬民樂治田業。將耕,先始芟柞其草木,土氣烝達而和,耕之則澤澤然解散,於是耘除其根株。輩作者千耦,言趨時也。或往之隰,或往之畛。父子餘夫俱行,強有餘力者相助,又取傭賃,務疾畢已當種也。 ○柞,側伯反,除木也。澤澤音釋釋,注同,爾雅作郝,音同,云:耕也。郭云:言士解也。耦,五口反。芸音云,本又作耘,除草也。畛,之忍反,徐又音真。強,其良反,有餘力。易,本又作埸,音亦。長,張丈反。下同。徑,古定反。閒音閑。傭音容。賃,女鳩反。烝音證。解音蟹。
有嗿其饁。思媚其婦。有依其士。bjɨʔ, ɦsrjɨʔ
嗿,眾貌。士,子弟也。箋云:饁,饋饟也。依之言愛也。婦子來饋饟其農人於田野,乃逆而媚愛之。言勸其事勞,不自苦。 ○嗿,敕感反。饁,於輒反。饋,其愧反。饟,式亮反。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zljɨʔ, m(r)o/ɨʔ
播厥百穀。實函斯活。gwat
略,利也。箋云:「俶載」當作「熾菑」。播猶種也。實,種子也。函,含也。活,生也。農夫既耘除草木根株,乃更以利耜熾菑之,而後種其種,皆成好含生氣。 ○略如字,字書作㗉,同。俶載,毛並如字,鄭作熾菑。下篇同。熾,尺志反,盛也。種,章勇反。下「其種」同。
驛驛其達。有厭其傑。lat, grjat
厭厭其苗。緜緜其麃。m(r)jaw, p(r)jaw
達,射也。有厭其傑,言傑苗厭然特美也。麃,耘也。箋云:達,出地也。傑,先長者。厭厭其苗,眾齊等也。 ○驛音亦,爾雅作繹繹,云:生也。綿綿如字,爾雅云:麃也。韓詩作民民,云:眾貌。麃,表嬌反,芸也,說文作穮,音同,云:穮,耨鋤田也。字林云:穮,耕禾間也。方遙反。射,食亦反。長,張丈反。
載穫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tsijʔ, …, tsjijʔ
濟濟,難也。箋云:難者,穗眾難進也。有實,實成也。其積之乃萬億及秭,言得多也。 ○穫,戶郭反。積,子賜反,又如字。注同。秭音姊。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C-rijʔ, *pjijʔ, C-rijʔ
箋云:烝,進。畀,予。洽,合也。進予祖妣,謂祭先祖先妣也。以洽百禮,謂饗燕之屬。
○畀,必二反。注同。有飶其香。邦家之光。xjang, kwang
飶,芬香也。箋云:芬香之酒醴,饗燕賓客,則多得其歡心,於國家有榮譽。 ○飶,蒲即反。芬,芳也。說文云:食之香也。字又作苾,音同。一音蒲必反。注同。
有椒其馨。胡考之寧。xeng, neng
椒,猶飶也。胡,壽也。考,成也。箋云:甯,安也。以芬香之酒醴,祭於祖妣,則多得其福右。 ○椒,子消反,徐子料反,沈作俶,尺叔反,云:作椒者,誤也;此論釀酒芬香,無取椒氣之芳也。案唐風椒聊箋云:椒之性芬芳。王注云:椒,芬芳之物。此傳云:椒猶飶,飶芬香,椒是芬芳之物,此正相協,無故改字為椒,椒,始也,非芬香。馨,呼庭反。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no rhyme
且,此也。振,自也。箋云:匪,非也。振亦古也。饗燕祭祀,心非云且而有且,謂將有嘉慶禎祥先來見也。心非云今而有此今,謂嘉慶之事不聞而至也。言修德行禮,莫不獲報,乃古古而如此,所由來者久,非適今時。 ○且,七也反,又子餘反。下同。見,賢遍反。
良耜。秋報社稷也。
兩篇未見其有祈報之異
畟畟良耜。俶載南畝。
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傳畟畟猶測測也箋云良善也農人測測以利善之耜熾菑是南畝也種此百穀其種皆成好含生氣言得其時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傳笠所以禦暑雨也趙刺也蓼水草也箋云瞻視也有來視女謂婦子來饁者也筐筥所以盛黍也豐年之時雖賤者猶食黍饁者見載糾然之笠以田器刺地薅去荼蓼之事言閔其勤苦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穫之挃挃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傳挃挃穫聲也栗栗眾多也墉城也箋云百室一族也草穢既除而禾稼茂禾稼茂而穀成熟穀成熟而積聚多如墉也如櫛也以言積之高大且相比廹也其已治之則百家開户納之千耦其耘輩作尚眾也一族同時納穀親親也百室者出必共洫間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又有祭酺合醵之歡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傳黃牛黑脣曰犉社稷之牛角尺以似以續嗣前歲續往事也箋云捄角貌五穀畢入婦子則安無行饁之事於是殺牲報祭社稷嗣前歲者復求有豐年也續往事者復以養人也續古之人求有良司穡也
播厥百穀。寔函斯活。
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
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穫之挃挃。積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
*百室盈止。婦子止。
殺時犉牡。有捄其角。
以似以續。續古之人。
絲衣,繹賓尸也。
高子曰:靈星之尸也。箋繹,又祭也。天子諸侯曰繹,以祭之明日。卿大夫曰賓屍,與祭同日。周曰繹,商謂之肜。
○繹,絲衣,繹祭之服,音亦,祭之明日又祭也。字書作釋。
序誤高子尤誤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絲衣,祭服也。紑,絜鮮貌。俅俅,恭順貌。基,門塾之基。自羊徂牛,言先小後大也。大鼎謂之鼐。小鼎謂之鼒。箋云:載,猶戴也。弁,爵弁也。爵弁而祭於王,士服也。繹禮輕,使士升門堂,視壺濯及籩豆之屬,降往於基,告濯具,又視牲從羊之牛,反告充已,乃舉鼎冪告潔,禮之次也。鼎圜弇上謂之鼒。
○紑,孚浮反。載如字,又音戴,同。弁,皮變反。俅音求,恭慎也。說文作絿,同。鼐,乃代反。鼒音茲,說文作鎡字,音茲。塾音孰,門側堂也。或音育。冪,亡厯反,本亦作鼏。弇,古奄字。
吳,嘩也。考,成也。箋云:柔,安也。繹之旅士用兕觥變於祭也,飲美酒者皆思自安,不讙嘩,不敖慢也,此得壽考之休徵。
○觥,古橫反,罰爵也,字又作觵,同。吳,舊如字,譁也,說文作㕦。㕦,大言也。何承天云:吳字誤,當作㕦,從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音話。
【朱子語類】繹,祭之明日也。賓尸,以賓客之禮燕為尸者。敬仲
酌。告成大武也。
言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也。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歸政成王乃後祭於廟而奏之其始成告之而已
詩中無酌字未見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之意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
實維爾公。允師。
鑠美遵率養取晦昧也箋云純大熙興介助也於美乎文王之用師率殷之叛國以事紂養是闇昧之君以老其惡是周道大興而天下歸往矣故有致死之士助之
龍和也蹻蹻武貌造為也箋云龍寵也來助我者我寵而受用之蹻蹻之士皆爭來造王王則用之有嗣傳相致
公事也箋云允信也王之事所以舉兵克勝者實維女之事信得用師之道
論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毛傳但云遵率養取晦昧而更無他說為義疏者述其意云率此師以取是闇昧之君謂誅紂以定天下則毛公謂於鑠王師者武王之師也鄭箋云文王之用師率叛國以事紂則鄭又以為文王之師也二說自相違異毛謂武王之師是矣而遵養時晦毛鄭之說皆非也養之為言不待訓詁而其義自明毛訓為取者苟欲曲就已之說爾遵養當連言及下時晦共為一事而毛鄭皆斷遵一字獨為一義而養時晦又為一義如此豈成文理毛以遵為率師鄭謂遵為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且毛謂率師猶以上文有王師之言如鄭之說是詩人但著一遵字而使後世知是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此鄭之臆說穿鑿可知矣毛謂武王率師以取闇君雖非詩人所謂遵養時晦之義然率師取紂實是武王之事但詩人之意與毛不同爾若鄭謂文王養紂以老其惡者是厚誣文王也紂為暴虐比干直諫以死孔子目為殷之仁人蓋比干非不知紂之不可諫然不忍棄其君而不救其惡使陷於禍敗遂冒死以進者猶冀可救於萬一孔子以其愛君之意篤故以仁人目之如鄭所謂文王者異乎仁人之用心也孔子於湯武之事心甚非之其於論樂云武未盡善略見其意而無明言以貶之但咨嗟歎息極稱文王之美而已美於此則非於彼可知矣此聖人之深意也苟如鄭說則文王幸紂為不善養成其惡利而取之此小人尚或不為而孔子尚何極稱其美哉是故知文王之用心者惟孔子一言而為萬世信者亦惟孔子也由是言之鄭氏可謂厚誣矣鄭氏此說近世學者多以為非而著論以辨之余於此頌因眾論而正之也
本義曰於鑠王師者美武王之師也遵養時晦者循養以自晦之道謂有師而不耀其威武養之以晦也時純熙矣是用大介者介助也時至而後動乘時而興用王師為大助也謂周興以德不專用武以師助其興爾我龍受之者謂武王之功興此王業成王寵受而承之也蹻蹻王之造言蹻蹻然武功武王之所為也載用有嗣者謂後世能承其業為有嗣矣實維爾公者武王用師實天下之至公信可謂王師矣
桓。講武類禡也桓武志也。箋云類也禡也皆師祭也
綏萬邦。婁豐年。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
*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於昭于天。皇以間之。
箋云綏安也屢亟也誅無道安天下則亟有豐熟之年陰陽和也
士事也箋云天命為善不解倦者以為天子我桓桓有威武之武王則能安有天下之事此言其當天意也於是用武事於四方能定其家先王之業遂有天下
間代也箋云于曰也皇君也於明乎曰天也紂為天下之君但由為惡天以武王代之
賚。大封於廟也。
賚。予也。言所以錫予善人也。箋云大封武王伐紂時封諸臣有功者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
時周之命。於繹思。
勤勞應當繹陳也箋云敷猶徧也文王既勞心於政事以有天下之業我當而受之敷是文王之勞心能陳繹而行之今我往以此求定謂安天下也
箋云勞心者是周之所以受天命而王之所由也於女諸臣受封者陳繹而思行之以文王之功業勑勸之
般。巡守而祀四嶽河海也。箋云般樂也
此三篇說見本篇
*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無韻)
高山四嶽也墮山山之嶞墮小者也翕合也箋云皇君喬高猶圖也於乎美哉君是周邦而巡守其所至則登其高山而祭之望秩於山川小山及高嶽皆信案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河言合者河自大陸之北數為九祭者合為一
裒聚也箋云裒眾對配也徧天之下眾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是周之所以受天命而王也